为深入贯彻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及《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》,信息工程学院依托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特色,系统性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程。学院所在东营市具有深厚红色底蕴,辖区内有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——刘集党支部旧址,以及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等30余处红色遗址,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。
学院构建"135N"实施体系:1个核心引领("信炬先锋"党建品牌)、3级联动机制(党委-支部-师生)、5大育人模块(课程教学、实践创新、数字传播、师资培育、社会服务)、N项特色载体。成立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,制定《红色文化育人三年行动计划》。
一、党建引领育人体系建设
(一)"信炬先锋"品牌矩阵建设
1.理论宣讲体系:组建由10名党员教师宣讲团,形成"必修+选修"课程体系。
2.志愿服务网络:组织党员师生赴东营市红色教育基地(如刘集党支部旧址、东营市历史博物馆、革命烈士纪念馆等)开展志愿服务10余次,服务时长超1200小时。
3.读书育人工程:构建"经典研读-心得分享-成果转化"三级体系。建立"红色书单"动态更新机制,每学期推荐10本精选书目。定期举行红色资源心得分享。
(二)组织保障机制
建立"双周例会+季度督导+年度考评"工作机制,将红色育人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。实施"党员先锋指数"量化考评,设置理论学习、课程建设、实践服务等6个维度。
二、专业教学融合创新实践
(一)课程思政改革深化
1.教学资源建设:构建"红色案例库-思政元素图谱-课程大纲"三级开发体系。在《Web高级开发》课程中,以"中共一大虚拟纪念馆"网站开发为项目载体,融入党史知识、界面设计中的红色元素运用等教学内容。开发"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",包含思政目标、实施路径、评价标准等要素。
2.教学模式创新:推行"双师双线"教学,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合备课,线上建设"红课资源平台"、线下开展"车间课堂"。典型案例:《平面设计与制作》课程组织学院"红色页面设计大赛"。
(二)信创技术赋能
1.教材开发:联合麒麟软件等企业,编写《信创操作系统(红色教育版)》,设置"国产操作系统发展史""科技自立自强典型案例"等特色模块。配套开发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,如"基于国产芯片的红色文化传播系统搭建"。
2.数字资源库建设:构建"3D红色馆藏+影视资源+学术文献+教学案例"四位一体资源体系。引进AI内容生成技术,实现党史知识智能问答、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等功能。
三、实践育人体系构建
(一)红色研学体系
"青马工程"培养:构建"理论研修+实地研学+项目实践"培养模式。设置任务清单、调研指南等模块。组织赴红色刘集党支部开展红色教育活动,形成《红色教育基地数字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》。
四、建设成效与提升方向
(一)阶段性成果
育人成效:学生入党申请率提升至68%,较实施前增长23个百分点;"红色科技文化节"参与度达91%。
(二)现存问题
1.师资建设:部分专业教师反映红色文化知识储备不足,课程思政设计存在"硬融入"现象。
2.资源开发:数字资源以图文视频为主,交互式、沉浸式内容占比不足30%。
3.协同机制:校企合作多停留在项目层面,缺乏长效合作机制。
(三)提升策略
1.师资培育:实施"红色领航计划",包括暑期研修、企业挂职、集体备课等模块。建设"课程思政工作坊",开发典型教学案例库。
2.技术赋能:筹建"红色数字孪生实验室",重点开发VR党史情景课、元宇宙红色纪念馆等项目。与华为共建"红色文化数字化联合创新中心"。
3.机制创新:建立红色教育校企联盟,制定《产教融合红色育人标准》。探索"服务换资源"模式,通过技术服务获取红色场馆数字化改造项目。
五、未来展望
学院将持续深化"数字红旅"育人品牌建设,重点推进三大工程:一是"红色基因解码工程",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内涵;二是"数字使者培养工程",培育兼具技术能力和红色素养的复合型人才;三是"智慧红区建设工程",助力革命老区数字化转型。计划到2026年,建成省级红色文化数字传承创新平台,形成可复制推广的"信息技术+红色教育"融合模式,为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提供实践范例。